top of page
  • Writer's picturemago

《美國動物》:對生命本質的一場追擊

「其實犯罪這件事情唯一吸引我的就是,它能讓我感覺與眾不同。」—— (引用自電影台詞)

圖片來源為網路

故事講述兩個對新生活格格不入的大一新鮮人,想利用偷竊校內圖書館的珍貴館藏來改變自己百無聊賴的人生,計畫漸漸周密之時也加入了兩名新血,這一行人的行動能夠成功嗎?



 

如果要我用一句白話來講這部電影,應該會是「一群無聊的屁孩想幹大事。」而若這是一部典型好萊塢竊盜電影,或許故事會僅止於這句話;可那是「沒有改編的真實事件」,換句話說,是四個人真真實實的人生,所以我們無法事不關己的停留在螢幕外,只能被那道無法忽視的光影牽引至故事的更深之處——為什麼他們會決定這麼做?

圖片來源為網路

達爾文在《物種起源》:進化論的篇章中提出「物競天擇」,而此理論在現今社會中仍然被活用著。 先說故事中的兩個要角,華倫和史賓賽,他們是高中死黨、對大學的新生活毫無興趣,成天混在一起幻想所有的天馬行空。某個夜晚,他們看著車窗外著火的手推車,史賓賽淡淡的對華倫說「你會不會覺得你一直在等某件事情發生,卻不知道是什麼事,而那件事可能讓你的人生變得特別。」

接下來加入的是學霸艾瑞克和健身狂查斯,這四個人有一個共通點是他們非常孤獨,那孤獨並非顯性而是他們內心的無所適從,難以認定社會也無法被貼上任何標籤,那種極為不安、害怕被淘汰的心理成為他們「決定」犯罪的最大動機,他們並無存心想傷害任何人,只是無法再等待那遲遲不到來的「某件事」。


圖片來源為網路

「人類身而為動物,不本來就該靠採集和狩獵維生的嗎?」再來談談關於人類的野性吧,人類發明出一套秩序來規範地球的13億人口,隨著這些制約幾十年、幾百年,人類漸漸「忘記」自己也是動物,忘記並不代表不存在,潛藏在我們心中難以按耐的狩獵慾望,其實時時刻刻都成為了某種行動、然後發生。

故事裡還有一個主角是奧杜邦著作的《美國鳥類》,在劇情中反覆出現書中老鷹掠食的頁面,讓我產生了與片名的連結:美國的國鳥正是老鷹,整個故事有沒有可能也藉此諷刺美國對其他國家的「掠奪」行為呢?事件的起因一樣源自不想被邊緣化而做些什麼來宣稱自己的強權、引起他人注意。


圖片來源為網路

當史賓賽站在《美國鳥類》的館藏前,他的腦中其實已經預演一次「擁有它」的畫面,諸如此類的小惡也可能閃過我們的想像,「你永遠不知道界線的另一端是什麼,唯一知道的方法就是跨過去。」然而,在跨過邊界之後呢?

我很喜歡這部電影的原因除了少有的深刻探討「犯罪動機」,另一個是導演結合紀錄片與劇情片的呈現方式,當你對某個情節或某個角色的舉動心懷存疑的同時,那個人會出現在你面前,活生生的講述他記憶裡的畫面,而華特與史賓賽的闡述在很多時候是有落差的,我們無法判斷哪個是假是真,甚至連事件當事者都難以分辨,所以史賓賽說:「也許我跟華特都只選擇記得讓自己比較過意得去的那個版本。」


圖為「采昌國際多媒體」提供

也許看到這裡你會問,「改變是否真有這麼重要?」但我們無法理解與揣測的是,當你身處世界的邊緣時遇見這些人、這些事,像是終於拿到能夠照亮周圍的蠟燭,因為不想被「物競天擇」犧牲,你會希望這燃燒的火光不要消失、甚至永遠成為生命的一部分。 生命的本質為何?他們曾經可以全身而退,但他們選擇繼續前進;他們並非想傷害任何人,卻深切的傷害了圖書館員;他們的生命在事件後都被改變了,可沒人能夠確定是變得不好還是更好了⋯⋯後悔嗎?在生命最輕柔的青春之際,他們選擇賭一把改變自己的人生,也一併賠上了歲月以及身旁的原有的幸福。


圖片來源為網路

有那麼一刻我突然可以理解他們是多麼害怕被世界遺忘、你我是多麼害怕被世界遺忘,華特曾對學校老師怒吼:「我對這個地方、這裡的一切都感到失望。」那些出現在社會新聞的罪犯只是純粹的惡嗎?還是環境逼迫著要做出些什麼呢?我並不是想幫助他們洗脫曾經犯下的罪行,而是那些倉促被定義的「惡」背後,牽連的社會體制、社會結構問題也許更該被檢視、也許才是讓人「決定」犯罪的原因。



〔電影〕美國動物 American Animals

〔導演〕Bart LAYTON

〔國家〕美國

〔私心評分〕9.2/10

〔上映資訊〕將於在2018.09.14上映,要把握大螢幕機會啊啊啊! 點我追蹤instagram獲得更新更快的資訊!

 

《美國動物》中文官方預告


41 views0 comments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