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Writer's picturemago

難以進入,卻無法逃離著迷-淺談 Andrei Tarkovsky 之於自己的意義


「藝術家倘若意識不到生活的意義,根本無法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清晰。」(雕刻時光,2017:327)

圖片來源為網路

對我來說,能夠久久留在心裡的電影,都是那些日常的、貼近生活與生命的故事。初次看 Andrei Tarkovsky 的電影,是在某個課堂上放映的《壓路機與小提琴》(1960),也許是 Andrei Tarkovsky 的第一部電影所以風格還不是那麼明確,但隱隱約約可以感覺到他的敘事方式是超乎一般想像的,例如音樂教室前的椅子上,那個被女孩吃乾淨的蘋果,如此曖昧的推拉卻讓人心動的⻘澀愛 意,還散發出微微的酸甜⋯⋯複雜的愛情滋味他竟然可以用一個物件就完整的表達。

上完那堂課後我便馬上入手了 Andrei Tarkovsky 所著的《雕刻時光》,翻閱著 他的創作歷程、了解他對電影對藝術的獨特見解,那一刻好像有什麼打中我, 原來一個人對理想的渴慕可以強烈到一生對電影與藝術的漫⻑辯證,而這門藝術的距離並不如想像遙遠——電影就是生活意象的二次展演。



回憶對人而言彌足珍貴,往往被飾以詩意色彩。而記憶需要雕琢,才能以它為基礎,透過藝術手法重建過去。(雕刻時光,2017:31)

圖片來源為網路

《伊凡的少年時代》(1962) 絕對是我對 Andrei Tarkovsky 的眾多作品中印象最深刻的一部,一般定義它為戰爭片,但再細化來看,我認為故事裡更多的戰爭是屬於角色內心的,不論是女軍官與兩個男軍官間,因為戰爭而壓抑的愛慕之意,還是飽受喪親之痛、深陷回憶囹圄的伊凡。 伊凡在電影裡出現了幾次記憶的夢境意象——在水井邊和母親的嘻笑記憶、和妹妹奔馳在海邊以及堆滿蘋果的貨卡⋯⋯每每伊凡夢醒,他身處的依然是某個 無情戰場的庇護之地,無論夢境再怎麼鮮豔透明,剩下的只有無限的黑暗與絕望。

我們跟著伊凡不斷的抽離、再進入現實,讓我想到《尋愛偵探阿洛伊斯》 (2018) 電影裡的主角,一樣在現實世界中有某種缺陷,因此只能在夢境裡漫遊、只能從夢境裡偷渡一點點的幸福感到生活裡。 是枝裕和導演早期的作品《下一站,天國!》(1999) 裡有一句台詞是這麼說的 「為什麼人一定要記得回憶?這樣我們不就永遠只能活在回憶裡了嗎?我想不 去回憶也是對人生負責的一種方式吧!」我們應該活在回憶裡,還是因為現實太過殘酷,才寧願活在回憶裡呢?伊凡究竟只是被回憶綑綁,還是那些回憶其實才是他應該有的真實樣貌。


圖片來源為網路

回到《伊凡的少年時代》,當戰爭結束軍官們在搜刮建築物時,找到了敵方的處 死名冊,於是那張貼伊凡照片的表單就硬生生的飄落到地上,戰爭結束了、本 該擁有快樂童年的小孩卻不在了,而照片裡伊凡的眼神依然憤怒、堅定。 時間拉回到現在,即便戰爭已然不在,可社會上不管以什麼形式受傷的孩子 (如性侵、家暴、父母離異等),內心裡的戰爭或許比真實的戰爭更劇烈、更殘 酷吧?而這其中有些孩子不敢向外求助,最後也變成了像伊凡那樣封閉自己、 憎恨自己,忘記自己其實值得擁有美好的童年,甚至在⻑大成人後也成為了加 害者,社會便在這種恐怖循環下日復一日的度過,人們卻渾然不覺。


「當我們的主角一路體驗,反覆思索,終於達到目的地時,他們躊躇是否應該冒著生命危險進入房間。他們體悟自己的悲劇性的不完美,沒有精神力量相信自己,卻有足夠勇氣窺探自己,並因而驚駭不已。」(雕刻時光,2017:262)

圖片來源為網路

我很喜歡《飛向太空》(1972) 那個神秘太空站裡、索拉力星根據個人不同的記憶創造出的「生命體」,那個生命體並非無機的出現,而是人類記憶與缺憾的延伸。就如男主角在太空站裡與早已自殺的妻子相遇,男主角原是極度的恐懼與不安,並試圖殺害妻子讓她消失,只是這個生命體本就不復存在,索拉力星創造出的形體如同主角的記憶一樣,死去會再復活,永遠揮之不去。

之後主角便決定面對妻子,待她如真人一般的疼愛,只是故事的結尾依然是個 悲劇,但我仍覺得能夠正面迎戰回憶中的缺憾是一件非常勇敢,甚至能有一次、兩次、三次藉由自我投射出的虛幻形體與自我對話,是某種意義上來說很幸福的一件事。 每每想到自己心中的某個遺憾我都會忍不住流淚,多希望當時不要這麼做或是,這麼做就好了,可和現實相互抵觸的卻是,我們不可否認那些生命缺口能夠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,如《漫⻑的藉口》(2016) 裡,男主角直到妻子死去才開始學習重新愛人,也許帶著遺憾繼續向前,我們都會有一個更完整的人生。


「兩個人如果對某件事感覺一致,哪怕只有一次,他們就能永遠理解彼此。」 (雕刻時光,2017:9)

圖片來源為網路

即便到了今天,看過 Andrei Tarkovsky 的電影、閱讀過 Andrei Tarkovsky 的書籍,我依然不盡然的了解 Andrei Tarkovsky 的作品裡最終想傳遞的意義, 或者可以說是幾乎不了解,也許是對現年二十出頭的我來說太過內斂晦澀,或是太多細微的隱喻還無法召喚我的生命經驗,可他的電影依然充滿魅力與驚喜。

如本段引言所述,哪怕只有和 Andrei Tarkovsky 心有靈犀一次,我就可以得到進入他電影世界的允諾,現在回想起來《壓路機與小提琴》裡,我依然對那個男孩拉小提琴給工人聽的場面記憶猶新,那種兩個人階級對立、知識落差卻情感相融的矛盾,或許就如現在的我讀 Andrei Tarkovsky 的作品一樣格格不入,卻希望有一天能真正了解他一樣,有點笨拙卻充滿真情。



點我追蹤instagram獲得更新更快的資訊!


*本文為yamMovie電影特區邀稿,文字版權為本人及yamMovie電影特區共同所有,非經同意不得轉載使用*

原文網址:http://bit.ly/2N2E2Jv




40 views0 comments

Recent Posts

See All

تعليقات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