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  • Writer's picturemago

《貓的孩子》: 記得對彼此最初的愛



「你可以抱我一下嗎?」

故事講述一名高中生在學測之際,面臨父母施予的巨大課業壓力加上其他家庭因素的影響下,一步步走向崩壞的過程。


這該死的升學主義


「升學」主導了台灣社會中每個孩子大部份的成長階段,它侵佔的除了時間、身心理,甚至大到吞噬那個原本最純粹的親情。故事從習俗中常與家人團聚使用的圓桌飯局開始,親戚間大人們為了面子明爭暗鬥,只有阿公一個人咳咳笑著享受一家團圓,而男主角阿衍不安的蜷縮、瑟瑟的顫抖,我認為用這場戲做為開頭非常精彩,精準的形塑出每個角色的性格並建構立場,並定調了這個注定走向「悲劇」的教育體制。

圖片來源為網路

先稍微跳過劇情如何進展,我非常喜歡故事裡女主角小志的這個角色,她像是黑洞中一團熊熊燃起烈焰,只有她清楚現在所處的這個世界有多歪斜崩壞,所以她選擇走入她想像中的平行世界(我無法對平行世界做再多的解釋,原因是我認為在劇集的本身就沒有足夠的解釋),至少在那裡她知道想得到好成績「該怎麼做」,那是投射以現實世界裡無論怎麼用力衝撞都無法消散的恐懼,然後恐懼衍成暴力再延展出更無法收拾的事件,而小志的憤怒是照進故事裡的唯一微光,也是這個世代的青少年們最讓人心疼卻無能為力的垂死掙扎。


我們丟失的陪伴


我回想了我的升學時期,很幸運的我生長的家庭不像故事裡阿衍或是阿志那樣極端,但在學校裡我依然常聽到同學間對父母要求的碎語,例如我媽說這次進步幾名就可以拿多少零用錢、我模擬考退步回家被我爸痛罵一頓……當時的我對這些話沒有感覺,現在回想起來好像是我們對親子關係建立在分數這件事情上,竟然是如此習以為常,過程往往比成果重要是每個人都懂的道理,只是投以成績這件事上,大家的腦筋卻都突然打結了?

圖片來源為網路

「你愛我嗎?你不愛我。」這句在電影尾聲阿衍在馬路上對媽媽的質問,生硬又直接的穿進我的心臟,為什麼對於別人的需求我們總是難以傾聽?為什麼自己眼前的變得比什麼都重要?在成績至上的體制下我們已經丟失太多雙向的陪伴,互相理解畸形的被數字建立,它關閉了走出迷霧的道路,而無力反抗的孩子便越來越孤獨、只能像貓一樣默默舔拭自己的傷痕。


記得我愛你


我很喜歡最後的一場戲是,阿衍的媽媽在幫貓咪接生時無視並拒絕了阿衍的幫忙,阿衍為了吸引媽媽的注意把自己用受傷後想得到媽媽的關愛,「你抱我一下好不好?」「我到底做錯了什麼為什麼妳不能抱我!」之後阿衍再也無法忍受開始跟媽媽扭打,小貓在這個瞬間出生了,聽到貓咪的叫聲他們便停下來,看著甫降臨新生命兩人相擁而泣。

圖片來源為網路

在那個瞬間他們終於明白一切向外的追求是多麼不必要,回到最初母與子相連十個月再分離的那時此刻,用強烈的此與彼的愛繫著、可以如此靠近到現在卻近乎陌生的關係,終於得以重新檢視然後修補,故事到此告一段落,兩個人的心終於再次熠熠發光。


《貓的孩子》是一部情感豐沛且企圖心強的作品,題材獨特鮮明具有挑戰性,惟實驗性的影像表現手法讓我覺得有點過多,以及劇情中某些片段的插入稍嫌突兀讓人無法消化。

圖片來源為網路

不管我成為什麼都已經不重要了,我是那麼在意妳的全貌,妳的眼中卻只有那個不屬於我的、滿足妳虛榮與恐懼的數字

這些間隙最終空白了我們的關係,本應該最親密的成為最脆弱不安的,妳不斷逃避不斷閃躲可現在的我只需要妳的擁抱、緊緊的擁抱

那就足夠找回我過去丟失的自己。——阿衍


〔電影〕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——貓的孩子 On Children

〔導演〕陳慧翎

〔國家〕台灣

〔私心評分〕8/10

〔上映資訊〕公視推出改編自書籍《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》的系列劇集,分為《貓的孩子》、《茉莉的最後一天》、《必須過動》、《孔雀》、《媽媽的遙控器》五個獨立單元,將於2018.07.07開始每週六晚上21:00-23:00播出,敬請期待!



點我追蹤instagram獲得更新更快的資訊!


*本文為yamMovie電影特區邀稿,文字版權為本人及yamMovie電影特區共同所有,非經同意不得轉載使用*

原文網址:http://bit.ly/2yjxiV4

15 views0 comments
bottom of page